这是部署于 Deployment.Gitee 的镜像,访问源站点:Deployment.Github

光影分解训练#

date:

2020-07-01

status:

Finished

通过使用有限的色层写生多张小幅石膏,观察(光影的)现象,总结规律。 画的时候以呈现光与空间的感觉为目标。

分四个阶段,这么分是为了为了掌握规律,之后的绘画中步骤是无所谓的,但也可将其作为作画的步骤。 务必摒弃抄暗部形状的画法

指导思想#

个人认为这个训练的指导思想有二:

  1. 梳理观察思路, 穷尽一切观察手段

    • 直接观察:改变观察的远近、角度,眯眼观察、触摸物象、

    • 借助工具:改变光源(特定的光源下会出现一些不好观察的形体)、铅锤、卡尺

    • 运用规律:借助已有的造型知识(包括下面总结的规律),物象的共性(解剖知识之于人) 总结出规律,来 辅助 判断该物象的造型特征

      备注

      • 很多时候规律在理论上不是完备的,而只是作为一种朴素的经验总结,因此不能照搬规律

      • 这个训练中的很多规律在 /notes/6-lectures-on-sketch 已经提及了

    • 实验求证:穷尽以上方法均无法观察明白的话,可以列出有限的几种可能,在画面上进行实验, 根据(光影)效果决定选用哪个结论

      备注

      比如我们搞不清楚某个地方是亮面还是暗面的话,可以先当作亮面画, 再当做暗面画,对比两种情况下那种的光感更强烈,选用强烈者

  2. 保持并最大化:

    • 每一步里都要保持光感和空间感

    • 每一步里都要在遵从上一步的 秩序 (即不破坏上一步的色层关系)的前提下进行

    • 在每一步的光感和空间感达到极致时才进行下一步,

阶段训练#

1. 只画亮暗面#

色层

白、黑

要求

只画物体的亮暗两个面,亮面留白,暗面平涂,边线要虚

难点
  • 存在一些灰面,难以判断属于亮面还是暗面

  • 只有两个层次的情况下如何体现体积感

亮暗面的判断
  • 亮暗面的存在是客观事实,不能说「把这个面当作亮面」

  • 亮暗面由光源和物象两个因素产生, 光能照射到的地方就是亮部 ,照不到的地方就是暗部, 光线在物象上切点的连线即为明暗交界线

  • 单元形体 (而非整个物象)的层面上讲,可以根据形体的 凹凸、(受光的)方向、(距离光源的)远近 三个因素入手

如何体现光感和空间感

光感取决于三个因素:

  • 暗部的形状( 在 造型的诞生 有提及),形象地讲, 暗部是包裹在形体上的 ,更详细一点:

    • 背光面的形状受物象本身影响

    • 投影面的形状投影所在物和产生投影的物象影响

    • 暗部的形状是匹配的形状:

      • 同一暗部的要分配到多个形体中判断(匹配之一)

      • 为同一形体服务的多个多个暗部也之间存在匹配关系(匹配之二)

  • 暗部的灰度,太浅(朦胧)或太暗(剪影)都显得平,具体程度要 凭感觉 , 在实践上可以 由浅到深 ,如果感觉光感不够则把暗部逐渐加深, 直到 光感最大化 为止

  • 边的虚实,太虚会拉不开前后,太实会显得像剪影,总体上应当偏虚一些

备注

务必仔细检查每个暗部的形状是否「匹配」了再进行下一步

2. 增加中黑和浅灰#

色层

白、浅灰、黑、中黑

要求

在 1 的基础上,暗部增加中黑层次,亮部增加浅灰层次(面积最大),要呈现光与空间感

难点
  • 如何找出中黑和浅灰?

  • 如何画出有区分度的色层?

区分中黑
  • 通过观察:暗部中明显深的地方就是中黑

    备注

    除非色差非常明显,否则不要直接通过「比较深浅」来确定中黑, 而是要去 从整体上去归纳色层

  • 根据一些规律:

    • 同一固有色下,暗部的中投影面大概率比背光面深(直观地想是因为没有反光)

    • 面的朝向性:在同一光源下,相同朝向的形体的暗部具有相似的色度,要将这些相似的暗部都归纳在一个色层里

  • 通过实验:在难以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实验(上面提到了)确定中黑

区分浅灰

正受光的面是白,其他的亮部都是浅灰

备注

存在一些看起来并不很白的正受光面和看起来不很灰的侧受光面, 同样这里不能陷入「比较深浅」的泥沼,而要 从整体上去归纳色层 , 可以把光源的远近考虑进去判断: 离光源远越远,亮部是浅灰的概率就越大,即使是正受光面,也可能是属于浅灰, 即使看起来很亮。也可能属于浅灰

画有区分度的色层
  • 在不同色层使用不同 B 的铅笔,在只有一种铅笔可用的情况下, 可以通过 排线的疏密 区分色层,但注意太稀疏的排线可能会影响后期的塑造

  • 画的时候宁浅勿深,方便后期加深拉开色距

备注

同一固有色下,暗部的所有面总比亮部暗 ,暗部内部和亮部内部的色层的色距不能太大, 更不能超过亮暗部之间的色距。宁可雷同也不能破坏秩序

3. 增加重黑和深灰#

色层

白、浅灰、深灰、黑、中黑、重黑

要求

在 2 的基础上,暗部加上最重的黑,亮部加上深灰,边线保持虚,保持光与空间

2 里面提及的思路基本上可以套用到 3 里,额外补充一点其他规律:

  • 重黑往往出现在:

    • 投影的起始点

    • 强烈的明暗交界线(和光源的距离、角度适合就会显得很强烈)

    • 剧烈变化的形体(裂缝、凹陷等)

    • 离光源比较近(太近了反射会削弱)的暗部

    • 离光源很远的(光可能衰减、被干扰、遮挡;几乎没有反射)的暗部

  • 深灰往往出现在:

    • 非常侧的受光面

      • 明暗交界线到亮部的转折处

    • 离光源非常远的测受光面

4. 全因素素描#

要求

画成完整的全因素素描

实际上是要做到: 继续深化突出光和空间

  • 盯着空间画

    备注

    「盯着空间画」听起来有点玄,在我理解是:在原来的色层上,根据空间关系进行加深、 过渡,并且用线要体现形体的走向

  • 体现形体的饱满感,检查块面在整个形体上的转向是否明确

  • 整理大的秩序,注意 亮 - 暗 - 亮 的节奏变化

其他(我觉得)要注意的点:

  • 警惕抄颜色,画的是光影而不是物象

  • 尊重(物象和背景的)固有色

  • 作为古典素描的练习,应当弱化反光的存在

  • 视觉上的明显的内轮廓线不一定要在画面上体现,以光影效果为重

  • 避免形体上的大修改,思考如何让现有的形匹配而不是修改他们

Tips#

为什么光感空间感不够强?#

检查:

  1. 亮暗面是否找准了?

  2. 亮暗面之间的色距是否合适?

  3. 亮暗面内部的色距是否超过了亮暗面之间的色距?

多光源的情况下如何区别亮暗面?#

  • 多个光源都照不到的地方肯定为暗面。

  • 多个光源都能照到的地方肯定为亮面(很大几率是画面中的白)

主要的难点在于部分光源照到的地方的区分,可以选取其中一个作为主光源。 选取主光源后,可以将主光源照不到的地方确定为暗面,反之亦然。 但注意这个过程中要带入自己的判断:如果这个面被归纳为暗面, 但作为亮面能体现出更好的光感,那么将其归纳为亮面————即, 多做实验 。 在判断了一个面后,与该面同方向的面也可以判断出来了

备注

可以通过遮挡光源来确定某个面到底受哪个光源的影响

作业#

单光源下的小卫#
编号:

l-000

日期:

2020-07-10

尺幅:

4k

媒介:

铅笔

画集:

unknown

../../_images/IMG_20200710_140628.jpg

单光源下的小卫#

../../_images/IMG_20200710_162544.jpg
双光源下的巴特农女神像#
编号:

l-001

日期:

2020-07-17

尺幅:

4k

媒介:

铅笔

画集:

unknown

../../_images/IMG_20200717_205248.jpg

双光源下的巴特农女神像#

备注

也就是 📖 雅典娜·帕德嫩

../../_images/IMG_20200710_162535.jpg
评论

如果你有任何意见,请在此评论。 如果你留下了电子邮箱,我可能会通过 回复你。